退水后的团洲垸:屋顶露出站着家禽,围湖造田对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 退水后的团洲垸:屋顶露出站着家禽,围湖造田对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7月8日晚上,经过两天的努力,华容县的团洲垸堤防决口终于被成功合上。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对垸内居民生活及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垸是湖南、湖北湖泊地区用来挡水的堤圩,尤其是在洞庭湖区,人们为了抵御年年泛滥的洪水,在洲滩周围建起了堤防,形成了垸,犹如一口锅一样保护着内部的家园。洞庭湖区共有226个千亩以上的堤垸,其中11个是重点垸,24个是蓄洪垸。这些垸在保护人们的生活和财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围湖造田这一历史活动却对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围湖造田的历史背景
    围湖造田,顾名思义,是指通过围堵湖泊或湿地,将其改造成农田的活动。这一活动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大规模的实施。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湖造田成为国家增加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的主要策略之一。洞庭湖区作为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在这一过程中被大规模围垦。
    然而,随着围垦活动的进行,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湖区的水文生态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本庞大的湖泊面积被限制,湖泊的调蓄洪水能力大大下降。这一系列变化使得湖区的洪涝灾害不仅频繁发生,而且破坏力更大。
     围湖造田对环境的影响
     1. 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
    洞庭湖区原本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拥有大量的鱼类、鸟类和植被。围湖造田后,湿地面积显著减少,许多原本栖息在湿地的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环境。特别是一些濒危物种,如中华鲟等因为栖息地的丧失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2. 洪涝灾害加剧
    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湖区的调蓄洪水能力下降,使得洪水泛滥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在连续降雨或特大洪水来临时,湖区的水位迅速上涨,容易引发大面积的洪涝灾害。1998年的特大洪水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年的洪灾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水质恶化
    围湖造田后,湖区的水体流动性下降,水质开始恶化。农田排放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物进入湖泊,导致湖水富营养化,水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湖区的自净能力下降,使得水质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4. 土壤退化
    围湖造田将原本的湿地改造成农田,由于缺乏合理的农田管理和保护措施,导致土壤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盐碱化等问题频频出现,农田的生产能力逐渐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平垸行洪与退田还湖的效果
    为了应对围湖造田带来的系列环境问题,国家在1998年特大洪水后实施了一系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工程。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湖区的洪涝压力,恢复了部分湿地生态系统,改善了湖区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平垸行洪
    平垸行洪是指将部分堤垸拆除,恢复湖泊原有的调蓄洪水能力。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湖泊的蓄水空间,还减少了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威胁。同时,湖区的水文循环得到恢复,生态环境逐渐改善。
     退田还湖
    退田还湖是将围垦的农田恢复成湿地或水域,增加湖泊的面积。这一措施有效地恢复了湖区的湿地生态系统,提高了湖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特别是一些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得到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结语
    团洲垸的退水和堤防合拢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灾害应对,更是对围湖造田历史的深刻反思。通过平垸行洪和退田还湖,我们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在保护自然资源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