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与m2关系及区别?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社会融资规模主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十项指标。
    M2,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M1(流通中的现金加银行的活期存款),加上储蓄存款、定期存款之和,在我国还包括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等。
    二者的关系:
    两者分别反映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社会融资规模是从金融机构资产方和金融市场发行方统计的,是从全社会资金供给的角度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M2是从金融机构负债方统计的,是金融机构的负债,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提供的流动性和购买力,反映了社会的总需求。
    
    二者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不同
    社融的理论基础为信用渠道。
    M2的理论基础为货币渠道。
    2、统计方向不同:
    社会融资规模从金融机构资产方进行统计,社会从金融机构融资了多少。
    M2从负债方进行统计,金融机构从社会融资了多少。
    3、统计范围不同
    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是整个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社会融资规模涵盖的资产范围更广,除了金融机构的贷款,还包括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及金融市场的债券、股票融资等。
    M2仅统计存款性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信用社和财务公司,统计资产主要是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贷款。
    4、作用不同
    社会融资规模反映的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情况。
    M2反映的是金融体系向社会提供的流动性,体现了全社会的购买力水平。
    M2只统计了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直接融资占比不断上升的背景下,社融与央行最终目标相关性更强。
    中国央行每月的第十五个工作日公布上一个月的社融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监测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和国内经济的整体融资状况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更好地执行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基于社会融资的货币流通量统计口径——“社会融资增速指标”,或将部分取代M2在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考指标地位。
    社会融资增速指标立足于描述社会融资规模,从需求端,反映全社会货币的需求情况。意味着股市等资产价格将被纳入货币政策操作的考量之中,从而有利于按照宏观审慎监管的要求来建立新的分析框架和监测范围。